热词世界杯

李庆诚 萃取屏幕阅读开拓者 电子书梦想

2010-08-06 09:49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 DIY 责任编辑: diynews

  转载自《中国新闻出版报》

11

  李庆诚,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津科电子有限公司、天津津科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津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2000年主持开发电子纸Wolf操作系统,并成功研制世界首部阅读不耗电电子书,对接了网络出版和数字报业,被业界尊称为“类纸电子书之父”。其领导的团队为电子阅读领域世界范围第一阵营。

  李庆诚最早从事电子书的研发可以追溯到2000年7月份。10年里,李庆诚始终坚持在电子书领域,萃取屏幕阅读的精华。他的同事为记者这样勾画这位董事长、博士、教授的肖像:“在全世界,李老师最早研究类纸电子书。对于电子书他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当新产品研发出来时,你能从他凝视新品的眼神中感受到一种慈爱,那是一个父亲凝视自己的儿子时才会有的慈爱。”10年酸甜苦辣,10年披荆斩棘,李庆诚,这位中国最早的电子书开拓者一直在求索电子书阅读器的发展之路。

  结缘电子书

  “2000年南开津科开始做类纸电子书装置,刚开始没有太多的思考,也没有很多的调查,当时决定做的理由只是内心的一种感觉:既然阅读是人的基本的需求,静态文字应该有它的独立产业空间。”现在回想起来,李庆诚说得相对轻松。事实上,李庆诚研发翰林电子书绝非偶然,整个过程可以说得上是“十月怀胎”、瓜熟蒂落。

  李庆诚的本科是电子系,硕士在自动化系,博士在计算机系。一直以来,显示技术的光学特征和电控系统都是李庆诚的研究范畴,在香港科技大学念博士后时,李庆诚的研究课题是基于单晶硅片的微型液晶显示系统,从香港回来后他也一直在持续关注着这些领域。

  “1999年,PDA(掌上电脑)可谓如火如荼,那个时候我开始深入研究这个产品,对它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得十分清楚。后来,我开始从PDA入手进行产品的研发。2000年,我采用美国华裔科学家吴葆刚博士发明的快速多稳态液晶显示器,结合了PDA的一些系统,最终合并成一个新的显示系统,并在其上做了一些文本和图片的显示。当做完这个系统我们去仔细端详的时候,我感觉它像书,并且不耗电,因此,我们当初就给它取名叫‘阅读不耗电电子书’。”李庆诚说。

  李庆诚所说的“阅读不耗电电子书”当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不耗电阅读显示,由此,2000年10月16日,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阅读不耗电电子书。最初的阅读不耗电电子书是32开书状专用电脑,用来作为电子版读物的阅读器。具有阅读不耗电、高分辨率、无闪烁、宽视角大容量显示的特点。同时容量巨大,直接存储了200万汉字,通过扩充卡存储高达1600万汉字。除此之外还拥有强大的多通道通讯功能,可即时完成电子图书的“印制”、数字图书馆的“借阅”、以及网上资源的下载,并可随时更新。

  日本松下对于津科研发的这个创新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2001年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松下就与南开大学津科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当时签订的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阅读不耗电电子书的日本市场,及SD卡的研发和SD卡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并且计划3年内生产300万部日文版电子书。

  同时津科电子也将利用松下公司的SD-link技术,进行电子书的版权保护和资讯传递。”李庆诚介绍说,“后来由于一些外在的原因,松下购买300万部产品没有实现,但是最后松下公司还是花了100万美金购买我们的技术。那次与松下的合作让我们开始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也给我们打了强心剂。”

  追逐电子书的“梦想”

  据说李庆诚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翰林电子书这个名字也饱含着意味。对于名字的由来,李庆诚解释道:“之所以叫‘翰林电子书’,是因为‘翰林’在中国古典里是儒家文化、有学问、有知识的代表,这与我们产品特性非常接近。”

  2002年,津科利用胆甾液晶屏幕生产的M型、S系列以及L型类纸阅读器全面进入市场。同年津科翰林电子书进入位于人民大会堂内的全国精品展示中心进行展示,在2002年年底津科公司召开了2002津科翰林电子书全国代理商大会,汇集了来自北京、深圳、哈尔滨、青岛、济南、郑州、湖南等省市的代理商近百家。更是推出了“文化大礼品,文化电子书”的宣传口号,带动了当时并不火暴的电子书市场。

  2004年6月,阅读不耗电电子书实现了产业化。当电子书量产后,津科碰到了一个问题,初期做E-ink的飞利浦决定从所有显示技术中退出,整体转移到医疗电子行业。当时台湾元太科技意欲购买飞利浦的这项技术,但是因为电子阅读器发展前景不明朗,元太科技董事长刘思诚显得很犹豫。为此,刘思诚专门向津科咨询多次。李庆诚说:“刘思诚前后到津科来过3次,他来了后,我就给他们介绍这个产品能做成什么样,卖给谁,有多大数量的市场,极力鼓励他加入到这个产业里来,可以说,台湾元太科技决定购买飞利浦E-ink技术的很大一部分决心和信心来自我们。这才有元太科技后来所占有的90%的电子纸市场份额。”

  为了解决数字版权保护和网络出版中的问题,早在2001年4月,天津津科就与北大方正结成电子书战略联盟,将方正Apabi电子书手持阅读器解决方案成功应用于翰林电子书;2002年12月,津科与新浪网读书频道进行合作,那次合作被称为是“第三电子媒体与网络资源的联姻”;2004年飞利浦公司E-paper技术与津科公司阅读不耗电技术开展合作;2010年津科公司与华为合作共推电子阅读器,双方约定由天津津科制定电子阅读器终端,而华为将提供全方位的后台办公软件,其中包括版权管理、收费管理以及发布管理等。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参与到这个队伍中来,大家一起努力把这块市场做起来。”李庆诚说,“在电子阅读器这个产业链上,我们鼓励能做面板的人去做面板,为我们供给上游的原配件,在下游的内容供给上,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从一开始,我们的装置都装有版权卡,这样我们能保证他们的内容既能在阅读器上阅读,又能保证不被复制和传播。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津科对这个产业的推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的很多做法对这个产业有一定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在电子书领域“采矿”

  李庆诚把原创看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津科的发展得益于原创。在津科,无论是软件设计开发,还是硬件设备研制,每一个操作系统、每一个电路板的设计,完全都是津科人自主研发的,这就形成了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李庆诚告诉记者,津科公司拥有研发人员百余人,占员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5%,这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目前津科拥有专利10余项,并还在申请国际专利。为了保护版权,津科的阅读器内设版权保护机制。“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内质与外形上加强研发。把黑白屏幕变成彩色屏幕,把较重的质量变轻,把材质变成可以弯曲的柔软材质。到那时,电子书将成为继手机后又一可以普及为人手一台的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形态。”李庆诚说。

  除了注重技术上的创新,李庆诚还开创了津科独特的“采矿式”产学研模式。所谓“采矿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即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科研条件,在科研院校选取有用的原始科研项目,再由企业的研发部门进行人性化、市场化的技术改进,最终实现产品生产并上市销售的过程。

  “一个实现产业化的科研产品,至多有20%的创意是来自科研院校的原始理论,另外的80%则是通过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再创造后形成价值。这和采矿是一个道理,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好比埋在深山里的宝石,但如果没有开采后打磨、加工的过程,它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件艺术品。但采矿人盲目地对矿石照单全收也是没有意义的,要利用敏锐的商业嗅觉‘挑肥拣瘦’才会事半功倍。”李庆诚介绍道,“津科虽然是南开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但两者只是契约关系,绝不能混为一谈。由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科研院校侧重培养人才,企业则侧重获得利润,因此,‘采矿式’的合作模式是一种双赢。”

  在市场开发策略上,2006年李庆诚带领津科正式启动电子书国际市场的开发。“津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创技术卖到国际市场上去。”李庆诚十分坚定地说,“虽然目前‘翰林电子书’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还不高,电子书生产主要以‘贴牌’为主。但我们主打的专用操作系统Wolf在业内,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颇具名气,很多知名电子阅读器品牌的内核技术均采用津科的Wolf技术,就像大部分计算机里都装有微软的Intel一样。”同时,为了更好地对接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语言种类多的情况,津科阅读器可以承载23种语言,累加有超过300万种正式的出版物与其装置连接。

  据了解,在国际市场上,津科生产的电子阅读器现在销量位列第三,仅排在亚马逊和索尼之后。并且,津科目前与Goole、亚马逊、方正、华旗、TCL等国内外知名公司在阅读器出版领域中都有密切的合作。现在,津科的设备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消费者认可度很高,其产品远销英国、土耳其、乌克兰、法国、加拿大等国家,跨越亚欧美等地区,足以同松下、索尼和飞利浦等世界重量级公司抗衡。

  电子书必定“历久弥香”

  “在这个行业我没想到一做就坚持了10年,并且越做觉得水越深。”李庆诚意味深长地说,“因为承载着出版物,电子书比数码产品要复杂很多。”

  在10多年的电子阅读器从业经历中,李庆诚对于产业发展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在李庆诚看来,现在令电子阅读器厂商最苦恼、辛酸与看不透的东西来自于内容供给与装置的对接上。“在数字出版整个产业链中,电子阅读器只是一个配角。在世界范围内,如果电子阅读器能做成功的话,一年的出货量应该是3000万台,当电子阅读器做到一定的量后,出版社就会自动跟过来。而在中国市场,如果一年的出货量达到300万台,出版社就会拿我们当回事。”李庆诚这样说。

  当电子阅读器的热度开始在市场上慢慢升温时,很多人都觉得电子阅读器是和纸在PK。李庆诚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真正和纸PK的,应该是屏幕,也就是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的PK。而与电子阅读器PK的则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新型媒体。

  “受传统纸书阅读习惯、电子书终端产品普及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电子书产业发展始终比较缓慢,甚至随时面临着被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新兴数字媒体吞并的危险。”李庆诚形象地将这种危险比喻为“黑洞”。他说:“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浏览和搜索,手机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讯,而电子书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于方便的阅读。按照最初的研发方案,我们只能站在最中央,尽量减少与两边的重叠度,通过不断地壮大自身,完善电子书的各项功能,来抗拒‘黑洞’的引力,保持一种制衡,争取更大的独立生存空间。”

  同为屏幕阅读的iPad是否对电子阅读器产生冲击?对此,李庆诚认为,iPad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对于电子阅读器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会对阅读的格局产生影响。“iPad会让更多的人去习惯于屏幕阅读。当他们用屏幕阅读后发现不够,就会转向用电子阅读器去深度阅读,这样iPad就有助于电子阅读器市场的做大。”李庆诚说,“当然,iPad的出现,使得电子阅读器在格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电子阅读器的格局就好像字母‘T’一样。在iPad上的阅读是综合的,是那一横,而电子阅读器做的则是专一的,是那一竖。”

  在李庆诚看来,电子阅读器和iPad,一种是沉静的思考,一种是发散的激情,它们俩的PK是可乐和茶的PK。“苹果是用可乐的方式在做阅读,而电子阅读器厂商是在用品茶的方式在做阅读,这两个东西都叫饮料,但是做法不一样,因此面对的是两类人。如果是同一类人,那一定是同一类人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但是终归,可乐是可乐的事,茶是茶的事,它们之间是市场细分的关系。”

  对于电子阅读器这种专业的、单一功能的阅读终端,李庆诚认为“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复合出版物”可能是电子书阅读器比较适合的阅读内容。“所谓的‘一次制作、多元发布’其实并不单纯是因为介质的不同而多元发布,有时还会因为时间、人物、地点的不同需要以不同的风貌和方式展示,其内容本身有一个体系,能根据阅读的内容而产生新的、更为专业的内容,这些通过专业的类纸的阅读器做出来会比电脑更清晰、简洁,更适合阅读。而这些复合出版物的内容开发必须由出版社来完成,阅读器则可以通过技术协助来体现。”李庆诚说。